特色旅游景点

时光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在黔北大地的褶皱中,藏着一个让时光驻足的地方——遵义。这座被赤水河滋养的城市,用亿万年的地质变迁雕刻出丹霞赤壁的壮丽画卷,以千年农耕文明孕育出茶香四溢的诗意田园,更以红色革命的峥嵘岁月铸就了精神高地。当第一缕晨光掠过赤水丹霞的佛光岩,当湄江的晨雾漫过茶海梯田,当茅台镇的酱香随着赤水河的波涛流淌,遵义正以她独有的方式,向世人诉说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永恒史诗。 这里是地球演化的活化石。赤水丹霞的阶梯状河谷与巨型赤壁丹崖,记录着白垩纪时期海陆变迁的密码;桫椤群落与云豹种群的共生,演绎着生命进化的奇迹。这里是东方农耕文明的璀璨结晶,湄潭60万亩茶海翻涌着绿色波浪,布依梯田如大地指纹般蜿蜒,浙大西迁的琅琅书声与茶香交织成”小江南”的人文底色。这里更是中国革命的精神原乡,红军四渡赤水的传奇在赤水河两岸回荡,茅台镇的窖池见证过军民鱼水情,青杠坡的弹痕镌刻着信仰的力量。 当您踏上这片土地,赤水大瀑布的轰鸣会叩响您的心扉,茶山上的竹楼将飘出炒茶的清香,茅台镇的酒旗会为您指引千年酒韵,红军烈士陵园的丰碑则会带您穿越时空,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遵义,这座镶嵌在云贵高原的璀璨明珠,正以开放的姿态等待着与您相遇。

遵义会议会址

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坐落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,这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小楼,原为黔军师长柏辉章的私宅,却在1935年1月成为中国革命的历史地标。 小楼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,主楼坐北朝南,建筑面积428.48平方米,通高12米。临街的八间铺面曾经营酱醋与文具,二楼的小客厅仅有27平方米,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抉择。1935年1月15日至17日,中央红军长征途中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20余位领导人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。会议围绕军事路线和组织问题展开激烈讨论,毛泽东对“左”倾错误的批判切中要害,最终确立了他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。这次会议结束了教条主义的统治,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,被称为“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遵义会议会址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持续推进。1951年,当地成立筹备委员会,历时三年确认会址位置。1954年,会址开始复原陈列,逐步恢复了会议室、周恩来办公室等历史场景。1964年,毛泽东亲笔题写“遵义会议会址”匾额,成为建筑的点睛之笔。2004年新建的陈列馆与2007年开业的“红军街”,进一步拓展了红色教育空间。 如今,遵义会议会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,年均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。馆内珍藏的1551件文物,包括会议挂钟、红军印章等,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。2024年春节假期,景区接待游客32.62万人次,彰显了其跨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。 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节点,遵义会议会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一座精神丰碑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遵义会议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在这里,人们触摸历史的温度,感悟“坚定信念、实事求是、独立自主、敢闯新路”的精神内涵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

图1  遵义会议会址

赤水丹霞

地球生命与红色记忆的双重史诗 在黔北大地的褶皱深处,赤水丹霞以震撼人心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着地球演化的神奇密码。这片总面积达273.6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,犹如一部凝固的地质史诗,记录着1.4亿年前白垩纪时期的海陆变迁。其青年早期高原峡谷型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,在全球范围内独树一帜——垂直高差达千米的赤壁丹崖如刀削斧劈,阶梯状河谷蜿蜒曲折,将大地切割成层峦叠嶂的立体画卷。最负盛名的佛光岩,弧长1000余米、高300余米的红色绝壁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当阳光穿透云层时,崖面折射出的光晕宛如佛光普照,令人叹为观止。 这里不仅是地质运动的天然实验室,更是生命演化的璀璨舞台。超过90%的森林覆盖率将红色山体妆点成翡翠王国,2000余种珍稀动植物在此繁衍栖息。作为侏罗纪时期的孑遗植物,桫椤在这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原始群落,它们舒展着恐龙时代的羽叶,在瀑布飞溅的水雾中摇曳生姿,使赤水丹霞赢得了”桫椤王国”的美誉。而云豹、林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频繁出没,更印证了这片秘境作为”地球同纬度绿宝石”的生态价值。每当雨季来临,300余条瀑布从丹崖顶端飞泻而下,最高落差达76米的赤水大瀑布如银河倒泻,在阳光映照下幻化成七色彩虹,构成了”红崖绿树映飞瀑”的绝美奇观。

这片土地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红色记忆。1935年,中央红军在这里书写了”四渡赤水”的军事奇迹。青杠坡战役的硝烟虽已消散,但摩崖石刻上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。如今,红军烈士陵园的丰碑与丹霞赤壁交相辉映,形成了”自然奇观+红色文化”的独特人文景观。当地政府将红色基因融入生态旅游,推出”重走长征路”沉浸式体验项目,让游客在欣赏地质奇观的同时,感受革命先辈的英雄气概。 自2020年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来,赤水丹霞以”世界丹霞之冠”的崭新姿态迎接八方来客。景区内建成的悬空玻璃栈道、全景索道等设施,让游客得以360度领略赤壁丹崖的磅礴气势。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,使这里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0万人次,带动周边3万余农户吃上”生态饭”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通过实施”退耕还林””生物多样性保护”等工程,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较十年前提升了12个百分点,云豹种群数量增加了30%。 站在赤水河畔的观景台上,看丹霞赤壁倒映碧水,听瀑布轰鸣回荡山谷,仿佛能触摸到地球46亿年演化的脉动。

赤水丹霞用亿万年的时光雕琢出的壮美景观,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,向世人讲述着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。当暮色为赤壁披上金纱,远处传来桫椤叶片沙沙作响,那是生命与时光的对话,是地球写给人类的情书。

图2  赤水丹霞

湄潭县

茶香浸润的时光长廊在贵州遵义东北部的褶皱里,湄潭县宛如一枚镶嵌在群山间的翡翠,以湄江河弯环如眉的姿态,书写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传奇。这座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的生态之城,用六十年的茶香浸润时光,以七十年的红色记忆沉淀历史,在喀斯特地貌的褶皱里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光彩。 作为”中国名茶之乡”,湄潭60余万亩连片茶园构成了大地的绿色动脉。永兴镇的”万亩茶海”如绿色波浪起伏,清明时节采茶姑娘的蓝布头巾点缀其间,演绎着《茶经》里的诗意。”湄潭翠芽”以其扁平光滑的外形和嫩香持久的韵味,连续七届荣获”中茶杯”特等奖;”遵义红”则以条索紧结、汤色红亮的特质,成为中国红茶中的明珠。

茶文化公园的”天下第一壶”高48.2米,以紫砂材质雕饰二十四节气,登顶远眺,茶海与湄江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恍若仙境。 这片土地承载着双重的红色记忆。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湄潭,在天主堂召开的群众大会旧址,至今留存着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。更令人动容的是浙大西迁的故事——1939年至1946年,竺可桢校长率师生千余人在此办学七年,湄水桥畔的求是书院、文庙讲堂里的琅琅书声,培育出李政道、程开甲等杰出学者。如今的浙大西迁陈列馆内,泛黄的教案与自制的显微镜,诉说着”文军长征”的坚韧与智慧。 湄江画廊是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博物馆。天门洞高130米的巨型拱门横跨江面,乘船穿越时,岩壁上的钟乳石在光影中变幻莫测;百面水景区的108座山峰如刀削斧劈,山间溪流汇聚成多级瀑布,最宽处达300米的”仙女散花瀑”在阳光折射下形成彩虹。

布依风情七彩部落的吊脚楼群依山而建,青瓦木墙与梯田色块构成立体画卷,每逢”三月三”歌节,姑娘们身着靛蓝百褶裙,在铜鼓声中演绎”阿妹戚托”舞蹈。 舌尖上的湄潭是味觉的盛宴。清晨的街头,油茶汤的清香混着木姜子的辛辣扑鼻而来,配以阴米、花生和脆哨,构成独特的早餐记忆。茅贡米制作的米粉洁白如玉,在牛骨汤中翻滚后,浇上红油鸡块,成就了”湄潭米皮”的传奇。更令人难忘的是田家沟的”十谢共产党”民歌宴,布依姑娘用歌声敬酒,将感恩之情融入糯米饭与腊肉的香气里。 这座北纬27度的生态明珠,正以”茶海湄潭·养生天堂”的姿态吸引着八方来客。

茶文化体验园的手工炒茶坊里,游客可以亲手炒制新茶;红九军团陈列馆的数字沙盘,重现了当年红军转战的场景;湄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台上,白鹭与苍鹭在芦苇荡中翩跹起舞。当暮色浸染茶山,湄江河泛起金波,古老的茶歌与现代的笙箫在风中交融,诉说着这片土地永不褪色的传奇。

图3  湄潭

茅台镇

赤水河孕育的酱香史诗 在黔北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,赤水河如一条翡翠玉带蜿蜒而过,在其中游北岸孕育出一座举世闻名的酒镇——茅台镇。这座面积仅87平方公里的河谷小镇,以2000年酿酒史的深厚积淀,书写着中国酱香型白酒的传奇篇章,被誉为”中国第一酒镇”与”世界酱香型白酒心脏”。 作为酱酒的发源地,茅台镇的地理密码藏在北纬27°51’的黄金酿酒带上。

赤水河沿岸的紫红色土壤富含铁、磷等矿物质,经千年冲刷形成独特的微生物群落;年均18.1℃的气温与80%的相对湿度,为酱香发酵提供了天然温床。当晨雾笼罩河谷,茅台酒厂的车间里蒸腾着酒蒸汽,空气中弥漫着酱香与粮香的奇妙融合。游客在制曲车间目睹少女们用双足踩踏酒曲的古老技艺,在窖池旁见证红缨子高粱与赤水河水的化学反应,更可亲手勾调53度的酱香佳酿,体验”七次取酒、八次发酵”的神秘工艺。 这里不仅是味觉的盛宴,更是红色文化的高地。

1935年红军三渡赤水时,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领导人在茅台镇召开会议,决定了佯攻川南的战略方针。现存的红军标语墙、渡河遗址与四渡赤水纪念园,用浮雕与全息投影重现了当年”战士们用酒擦拭伤口,百姓用竹筒装运军粮”的军民鱼水情。特别设计的”红色酒道馆”,将红军故事融入酒文化体验,游客可在品鉴”红军酒”时聆听《四渡赤水出奇兵》的动人旋律。 赤水河两岸的丹霞地貌与古镇风貌交相辉映。河西岸的朱砂堡赤壁丹崖高达百米,在夕阳下折射出金红色光芒;河东岸的杨柳湾古街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,青石板路上酒旗招展,酱香型白酒的芬芳从百年酒窖中溢出。

夜晚的1915广场流光溢彩,以茅台酒荣获巴拿马金奖的历史为背景的灯光秀,将赤水河染成流动的琥珀色。沿着红军桥步行至河对岸,1915纪念塔与国酒门遥相呼应,塔身上的1362块浮雕石记录着酱酒发展的里程碑。 如今的茅台镇已形成”一核三带”的旅游格局:以茅台酒厂为核心的工业旅游区,以赤水河为纽带的生态景观带,以红军长征路线为主的红色文化带,以及以美酒河摩崖石刻为代表的文化体验带。特色酒街的商铺里,游客可以品鉴用30年陈酿调制的鸡尾酒,在”酒文化城”的数字展厅触摸全息投影的酒器,甚至在”天酿景区”乘坐索道俯瞰整个河谷的酿酒奇观。

数据显示,2023年茅台镇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158亿元,”酒香经济”正带动着周边20万农户增收致富。 当暮色浸染赤水河,茅台镇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,与河面倒影连成一片。空气中的酱香愈发醇厚,仿佛在诉说着”离开茅台镇,酿不出茅台酒”的永恒真理。这座因酒而生、因红而名的河谷明珠,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,向世界诠释着中国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图4 茅台镇

        山水之间的时光密码 在黔北大地的褶皱里,遵义用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与千年人文积淀,编织出四张璀璨的文化名片。赤水丹霞以赤壁丹崖与桫椤王国的共生奇观,诠释着”地球生命史书”的深刻内涵;湄潭县在茶香与书香的交融中,演绎着”小江南”的诗意栖居;茅台镇用赤水河的琼浆玉液,书写着”半部中国酒文化史”的传奇;而红军长征留下的红色印记,则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永不褪色的精神血脉。 从赤水大瀑布的轰鸣到湄江画廊的静谧,从茅台镇的酱香氤氲到茶海梯田的绿意盎然,遵义的每一处风景都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对话。当您站在佛光岩的观景台上,看云海在赤壁间翻涌;或是漫步茅台镇的1915广场,感受酱酒与革命故事的时空交织;又或是在湄潭的茶山上亲手炒制新茶,听老茶农讲述浙大西迁的岁月,都将触摸到这座城市跨越时空的灵魂。

【点击此处购票】  即刻开启遵义奇幻之旅,在赤水丹霞邂逅侏罗纪的蕨类精灵,在湄潭茶海品味千年茶文化的醇厚,在茅台镇的窖池旁见证酱香传奇的诞生,在红军长征的足迹中重温峥嵘岁月。这里有世界自然遗产的震撼,有非遗技艺的温度,更有红色基因的传承。遵义,期待与您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山水之约!

 

【扫码购票】

暂无评论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下一篇